close

雖然保險、證券、銀行三大類,都是稱作「金融」業,但是任何兩個業別的結合,都還是稱得上異業結盟,因為三項大類都要求高度專業,人力需求的條件差異很大,不同的人才塑造不同的企業文化,要談合併,不是外界想像的那麼簡單。

以人格特質而言,證券人員最容易「鬥陣」,因為營業員必須能言善道,還要不怕衝鋒陷陣,認同富貴險中求的價值觀,決策比較大膽,企業風格偏向年輕;延伸出來賣基金的投信業,更不時背負業績壓力,新基金開賣時,場場說明會辦下來,個個都是直銷高手。

如果說,資本市場具備青春期現象,那麼保險業應該是中年人性格。保險業賣的商品,追求最長期的穩定,照理說應該風格保守,但是,賣保單的業務員,需具備隨時能與人攀談的手腕,還有溫和的親切感,太過木訥的人做不了保險員。因此,保險企業經營雖審慎低調,風格卻不至於拒人於千里之外。

銀行業則是保守派的代表。市占率過半的官股行庫,行員等同公務員,捧的是鐵飯碗,也容易有公務員的流弊,即「多做多錯,不做不錯」。櫃台行員開門就有顧客上門,不需要背負業績壓力,人員特質偏向細心審慎,較為欠缺主動積極,相對的比較冷漠。這種情況,一直到民營銀行開放,才見改善。

也由於三個業別的風格大不同,金融業走向金控合併之路,絕不是外界想像得簡單,人員因個性不合,經常爭奪主導權,非骨幹的企業容易弱化。最糟的是出現派系紛爭,多頭馬車上路,效率更糟。

比如兆豐金控百川匯流,當初用極短時間,連連合併規模相當的銀行與證券,然而十年來派系問題竟然無解。私下仍有人員劃分彼此是「你們國際商銀、我們交銀」。

兆豐金控當中,作為核心的銀行尚且如此,邊緣化的證券表現就更難出色,倍利、國際、中興證券合併之後,市占率目前只占3.23%,倍利證券過去擅長的承銷業務,現在也少有精彩之作。

由於金融業的利基在人才,金融業的合併,企業文化的磨合最為困難,而磨合過程中,最常見的損失就是經理人出走。大鯨魚吃小蝦米,問題還算簡單,如果是強強聯手,就必須先融合完成,再走下一步。

現在的金控獲利王—富邦金控,之所以能有令同業豔羨的成績,步步為營的策略就是主因。即便早年玩過證券「七合一」的艱鉅工程,蔡家兄弟也因為縱橫不同產業併購,贏得併購天下無敵手的美譽,可是近年來,他們對金融事業的合併相對穩健。

富邦金控近年在台灣的金融併購,都是打出漂亮的勝仗,隨即見好就收,先埋頭整合,而不是盲目的再找下一個獵物。2002年台北銀行併入富邦,台北富邦銀行躍升第一大民營銀行,之後富邦不再追逐台灣的銀行標的,轉向海外的港基、廈門銀行作策略佈局。

直到6年後,台北富邦銀行整合告一段落,富邦金控才趁金融海嘯的風口浪尖上,再度出手取得安泰人壽,異業結盟,花費2年的時間作企業融合,2010年終於顯現雙引擎的效力。

雙引擎的厲害,讓元大馬家、中信辜家爭相仿效,兩家在市場上瘋狂找獵物吞併。但是,併購之後若沒有好好消化,只會拼命「購物」,就怕流於大而無當。複製富邦經驗,其實不那麼簡單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uluniya 的頭像
    luluniya

    拜金女王的理財新思路

    lulun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