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邦金控今(2011)年第一季大賺百億,再度摘下獲利王的桂冠。但是同樣是壽險與銀行結合的國泰金控、新光金控,由於新台幣升值,排名落到後段班。顯然金控要賺錢,雙引擎只是「硬體」條件,還要有操作靈活的駕駛員,才能獲利向前衝!
台灣的自金控法實施以來,金融版圖即不斷的重組合併,隨經營績效的差距擴大,各家口袋的深淺有差,買家與獵物的兩方態勢,也越來越明顯。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,富邦金控6億美元併購ING安泰人壽,辜仲瑩「一元」拿走保誠人壽,現在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。
富邦金控的危機入市,使得富邦在銀行為主幹的金控當中,再加入壽險這根擎天柱,用不到一年時間,富邦發揮最擅長的整合功力,竟在2009年快速超車,稅後賺進197億元,把同業遠遠甩開,第2名的台新金控賺進84億元,比富邦的末兩位數字還少。
2010年富邦繼續蟬連獲利王,稅後盈餘達234億元,比第2名的兆豐金控賺逾一倍。富邦金控無人能敵的績效,使得「雙引擎」的模式名聲大噪,也引來同業的效法,競相走向銀行與保險的結合。
中信金控的企業形象與富邦相似,兩家都是擅長創新與消費金融的高手,也都不吝與外資合作。但是,辜家原本完整的金融業版圖,因為辜仲瑩不願處在父兄陰影下,另闢爐灶進軍開發金控而破局。
這使得辜家長子辜仲諒的中信金控,成為證券不強、保險沒有,只有銀行獨大的跛腳金控,迫使辜仲諒必須轉向市場併購,前兩年專情拿下南山人壽,偏偏兩次不受美國AIG集團青睞。
直到2011年3月,中信金控53億元併購大都會人壽之後,才總算將金控名下的業種集齊。但是大都會著重在電話行銷,規模不如ING安泰與保誠,能否帶來中信金控的雙引擎效益,還有待觀察。
台灣的15家金控當中,惟有元大、日盛的利基是證券為主體;但是2010年之後,原本伯仲之間的兩家,現在的身分大不同,元大變身市場買家,日盛則是狼群當中的獵物。
元大金控4月宣佈併購寶來證券之後,已奠定資本市場的龍頭地位。還能藉由寶來投信,搶進中國大陸的A股市場。雖然元大金控董事長顏慶章說,仍會評估購併壽險或是自設,然而,新設公司市場開拓不易,現在出售的壽險規模都不夠大,很難成為元大的支柱。
短期內元大還是銀行與證券為骨幹,擺脫不了證券業看天吃飯的宿命。股市行情好,券商順風順水經紀、自營兩頭賺,一旦行情低迷,業績跟著慘綠。受到金融海嘯衝擊,2008年初,元大因證券自營虧損,拖累金控元月份就虧損達2.34億元。
證券賺得快、虧也兇的特色,似乎印證壽險與銀行的結合才是王道。不過,並非擁有這樣的硬體條件,就人人可當「富邦」。國泰金控近年的獲利表現,實在很難與金控股王的寶座匹配。
今年3月台幣急遽升值3.4角,國泰人壽單月就大虧26.9億元,拖累金控第一季的獲利僅有18.5億元,比諸富邦首季大賺102.7億元,兩家金控的獲利簡直是天壤之別。
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表示,富邦人壽的海外投資,每一筆都在國內100%避險,所以匯率波動沒有影響。
富邦人壽不僅沒有匯損,今年首季賺53.6億元,還比去年成長一倍;富邦證券賺6.3億元,成長也是翻倍,台北富邦銀行第一季賺28.2億元,比去年同期成長達50%。
顯然富邦的獲利能把同業甩遠,不只因為配備有雙引擎,能高度發揮交叉行銷的綜效,又均衡三大金融領域的發展才是關鍵。若是一味崇尚壽險加銀行的金控組合,充其量也只是「模仿造型」。
金控首季獲利一覽表
名次 |
公司 |
稅後純益 (單位:億元) |
每股稅後純益(單位:元) |
1 |
富邦 |
102.70 |
1.20 |
2 |
國票 |
14.76 |
0.62 |
3 |
中信 |
48.86 |
0.47 |
4 |
兆豐 |
46.92 |
0.42 |
5 |
台新 |
27.30 |
0.40 |
6 |
玉山 |
14.23 |
0.37 |
7 |
元大 |
27.88 |
0.34 |
8 |
第一 |
20.16 |
0.31 |
9 |
華南 |
20.08 |
0.30 |
10 |
永豐 |
15.12 |
0.22 |
11 |
國泰 |
18.50 |
0.18 |
12 |
新光 |
12.96 |
0.15 |
13 |
日盛 |
2.56 |
0.10 |
14 |
開發 |
5.91 |
0.05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