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03年11月20日揭載於工商時報

藝術家和銅臭味彷彿是絕緣體,在社會的刻板印象中,藝術品雖然貴,但藝術家似乎就不該商業。因此,當琉園變身為掛牌上櫃公司,要在資本市場中集資的同時,很多人問王俠軍,你如何「掙扎」在藝術和商業之間?

享有玻璃藝術代言人美譽的王俠軍只是淡然笑答:「有錢沒什麼不好,有錢可以實現夢想,可以讓文化傳承下去,可以把作品推廣給全世界。」

成為上櫃企業的琉園,不再是一家三三兩兩藝術者組成的工作室,而是一個擁有四、五百位員工,年營收三億的中小企業。靠著企業化有系統的管理,琉園有餘力可以開辦玻璃教室、辦玻璃文化講座及雜誌,並在北投成立水晶博物館。能創建一所玻璃藝術學校,則是王俠軍的長遠目標。

煥發夢想的色澤,王俠軍看起來不過三十歲,但他今年已五十歲了。他自世新電影科畢業,開過相館、辦過雜誌,當過廣告人、演員和導演。有天,把玩家裡的一只牛型玻璃文鎮,突然興起了解玻璃藝術的念頭,爾後,越了解越喜歡,三十四歲那年,他毅然決定中年轉業,飛美國底特律,進創意設計學院修玻璃創作。

回國後,王俠軍和張毅、楊惠珊合組「琉璃工坊」,之後因理念不同分開,在兄長王永山協助下,創立琉園品牌。

職場上扮演過許多角色,豐富的生命經驗,是王俠軍最主要的靈感創作來源。他說,人生的每一段歷程都不會白走,有時遇到瓶頸,他會換個攝影師的觀點,改用導演、或廣告人的角度,重新找到切入點。

用不同的角度,反覆啄磨出滿意的作品,王俠軍笑稱,自己是琉園這個企業最大的「麻煩製造者」。有時想作的作品難度高,他不死心花了二年鑽研,就只成功了一個,最後不能量產也只好放棄。

於是就在琉園步入企業化經營的此刻,商業和藝術之間,仍看得到王俠軍不妥協的堅持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uluniya 的頭像
    luluniya

    拜金女王的理財新思路

    lulun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