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3年8月27日揭載於工商時報

信託業開辦集合管理帳戶,和投信業者業務重疊,但台壽保投信董事長李至春指出,雙方不一定站在爭戰的立場,新加入的信託業,短期人力資源不足,又缺乏之前的績效可循,反而有意找投信合作。藉由雙方共有的銀行通路,催生大眾資產管理的概念,一起把餅作大,也可互蒙其利。以下是記者的訪談紀要:

問:信託業推出集合管理帳戶,和投信業務頗多重疊,如何畫分市場?

答:不論是傳統的投信業務,或者為新加入的信託業者,其實都是朝資產管理的方向邁進,共同催生資產管理的概念。信託業的加入,本人樂見其成。在整體方向上同心一致,一起把餅做大,一同孕育專家管理的概念。以台股為例,過去散戶佔大盤的成交比重高達九成,如今可見法人成交比例時有高達三成以上,證明了在資訊不對稱下,散戶直接參與現貨市場投資的難度越來越高,專家管理的概念將孕育而生。過去只有投信投顧業鼓吹這個概念,如今信託業也加入,相信在雙方共同努力下,市場成熟度將與日俱增。

問:但投信仰賴銀行通路,如今信託業的加入,難道不會造成衝擊?

答:部分衝擊在所難免。尤其信託業近期准予開辦的業務,和投信業同質性頗高。不過,由於投信業運作許久,有一定程度的管理績效及內控模式;而信託業短期人力缺乏,經驗不足,對市場而言,又沒有之前績效可循,許多業者也未必直接開辦此新種業務,反而有意和投信尋求合作模式,如此一來,對投信業未必是衝擊,反到加深彼此合作的默契。

問:歷經三年的空頭市場洗禮,基金受益人數走跌,台壽保投信如何突破現況?

答:目前投信業的經營,已自過去的一致性管理,走向差異化的服務導向階段。資產管理的雛型才剛萌芽,此舉亦是台壽保投信的利基。雖然目前投信業管理資產總規模達二.三兆,不過約九成的比重,都是國內債券型基金,股票型基金的總規模不過二千多億元。自今年上半年度投信業經營的成果來看,管理規模成長突出的業者,仍以中小型投信為主,成長主因仍是新基金挹注,可見各業者仍朝資產管理的方向努力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lun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